地震通常按照震级来划分等级,常用的震级划分方法有两种:
1. 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由查尔斯·里克特在1935年提出,主要用于描述小到中等大小的地震。里氏震级通常以整数表示,每增加一级,震级相差约31.6倍。
2. 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也称为矩震级,由汤姆·霍布森在1979年提出,用于描述所有大小的地震。面波震级以小数表示,数值越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地震等级一般可以这样划分:
微震:震级小于2.0
小震:震级在2.0至4.9之间
中震:震级在5.0至5.9之间
大震:震级在6.0至6.9之间
强震:震级在7.0至7.9之间
特大震:震级在8.0以上
地震的破坏程度不仅与震级大小有关,还与震中距离、地震波传播介质、建筑物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