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原文为《荀子》中的一篇,以下是其译文:
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闻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腾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虎咆哮,百兽震恐;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学恶乎始?患其不专也。为学,必求其上,则得其中;求其中,则得其下。心不若余,则知不足矣;不若蜀之鄙人,吾未见其明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塞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王之所因也。是故,固而不我开也,我必勉而求之。夫是之谓“学问”。
《劝学》的译文如下: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的学习来得有效。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高所能见得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快,但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生活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我听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青色是从蓝色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色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墨线,经过加工制成车轮,它的弯曲就能符合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受到墨线的约束就能变得笔直,金属经过磨砺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那么就会智慧明敏而且行为没有过错。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度;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的厚度;不听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生下来声音相同,长大后习俗不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因此,没有深沉的志向,就没有明亮的智慧;没有专注的精神,就没有显赫的功业。在岔道上行走的人到不了目的地,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不受欢迎。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个声音而都听清楚。腾蛇没有脚却能飞翔,鼫鼠有五种技能却一无所用。老虎咆哮,百兽都感到恐惧;蛇和鳝鱼的小洞,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
因此,学习从哪里开始呢?问题在于不专注。学习必须追求最高境界,那么就能得到中等水平;追求中等水平,那么就只能得到低等水平。我的能力不如别人,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了;不如蜀地的边民,我就看不到他的明智了。君子的学习,耳朵听到,心里明白,身体力行,表现在言行举止中;说话端正,行动谨慎,都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小人的学习,耳朵听到,嘴巴说出;从耳朵到嘴巴,就堵塞了。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就能得到,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先王所依靠的。因此,坚固而不打开,我必须努力去追求。这就叫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