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子的言行通常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致和”。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庸君子言行的摘录,这些摘录并非出自某一部具体文献,而是根据儒家经典《中庸》以及孔子等儒家思想家的言论综合整理而成:
1. 中庸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雍也》)
2. 言行一致:
“君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君子不器,不欺暗室。”(《论语·为政》)
3. 仁爱之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上》)
4. 谦逊有礼:
“谦受益,满招损。”(《尚书·大禹谟》)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庸》)
5. 智慧与判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内圣外王之道,其修身乎?《诗》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尽心下》)
7. 道德修养: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这些言行摘录反映了中庸君子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中的平衡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