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阶段。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1. 尊敬他人:
学会称呼长辈,如“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
在家中,对父母和其他长辈要有礼貌,听从他们的教导。
2. 餐桌礼仪:
进餐时,不挑食,不浪费食物。
使用餐具时,注意不要发出大的声响。
请长辈先动筷,夹菜时不要直接从盘中取菜。
3. 公共场所礼仪:
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
爱护公共设施,不随意刻画、损坏。
4. 穿着打扮:
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保持整洁。
佩戴校徽、校服等标识,体现学校精神。
5. 问候与告别:
每天上学、放学时,向家长和老师问好。
与朋友见面时,主动打招呼,告别时说“再见”。
6. 诚信守时:
遵守时间,不迟到、不早退。
说话算数,做到言行一致。
7. 合作与分享:
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不独占资源。
8. 环保意识:
关注环保,节约用水、用电。
参与植树、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
9. 尊重他人隐私:
不随意翻看他人的日记、信件等私人物品。
不在背后议论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
10. 网络礼仪:
在网络世界中,遵守网络道德,不传播不良信息。
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
通过以上这些礼仪的培养,6-14岁的儿童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家长的言传身教、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都是培养儿童礼仪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