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必有兴亡”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原文如下: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今有司,有国有家,有赐有士,有官有伯,有子有弟,有农有工,有商有贾,有士有数有卜有史,有三公,有士师,有百工,有执技,有百种,有百贾。今大子有司,有百工,有执技,有百贾。今予唯事一人,有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余一人余共国,有官宰,有百工,有执技,有商贾。余若观火。予无良臣,予恶敢有佞夫?无佞夫,民将弃余。余不能使百姓怀之,其能使鬼神怀之乎?吾其还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社会分为十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地位,从天子到庶民,各有其事。这里的“三百年必有兴亡”并没有直接出现,但整段话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对兴亡的思考。
如果要表达“三百年必有兴亡”的意思,可以参考以下句子:
“自古兴亡,周期为三百年。”
这句话是对“三百年必有兴亡”这一观念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