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是高等教育招生中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 招生来源:
计划内招生:通常是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招生计划,分配给各高校的招生名额。这些名额主要面向全国,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高考等统一考试选拔优秀学生。
计划外招生:又称为“自费生”或“扩招”,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计划内招生任务后,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自行决定招生名额和录取标准,面向社会招生。
2. 招生政策:
计划内招生:遵循国家招生政策,录取标准相对统一,通常要求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并且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选拔。
计划外招生:录取标准相对灵活,部分高校可能会根据考生的综合素质、特长等进行选拔,甚至允许考生通过自主招生、特长生等方式入学。
3. 学费和资助:
计划内招生:学生通常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缴纳学费,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等资助政策。
计划外招生:学生需要按照学校规定的收费标准缴纳学费,可能高于计划内招生学生的学费,且享受的资助政策相对较少。
4. 毕业证书:
计划内招生:学生毕业后,将获得教育部认可的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计划外招生:学生毕业后,同样可以获得教育部认可的学历证书,但证书上可能会注明“自费”或“扩招”字样。
计划内招生是国家主导的正规招生渠道,计划外招生则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的补充招生。两者在招生政策、录取标准、学费和资助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