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角虚名”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原文如下: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海若弗知所以然,谓吾夸诞,是也。”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之无穷也。是故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故曰:‘外重者内轻。’”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道之贵,不贵其贵也。人之所贵者,非贵道也,贵其贵也。故曰:‘自贵而相贱。’故曰:‘外重者内轻。’”
河伯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于小形者,以外知内;而异于大形者,以外知内。而况德有所长,形有所藏,且夫藏小者形大,藏大者形小,难知也。故曰:‘论大小者,不出乎其位。’”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吾将上下而求索。”
北海若曰:“善哉!吾请闻之。夫自尧、舜之德,至今赖之,故曰:‘道不可须臾离也。’若夫混同,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太一。是故圣人知之,弗言;言则不中;不知则弗言。故万物无足以自谓,故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皆以不同形相禅,故恒无成也。是以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是故德合于道,而无所不合。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顺于阴阳,而时行于大道,不为主,不谋,无造,无毁,无益,无损,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于己。至人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己。是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河伯曰:“谨闻命矣!”
原文中“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于小形者,以外知内;而异于大形者,以外知内。而况德有所长,形有所藏,且夫藏小者形大,藏大者形小,难知也。故曰:‘论大小者,不出乎其位。’”这段话,可以理解为“蜗角虚名”的出处。在这里,庄子通过描述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对于事物大小、贵贱的相对性的看法,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大小、贵贱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而“蜗角虚名”则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形容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却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