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对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根本规律进行了深刻阐述。以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是社会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时就会产生社会革命,以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生产关系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5. 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实现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