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一天被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又细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共计八个刻。以下是上四刻和下四刻的区分:
1. 上四刻:
指的是每个时辰的前四分之一时间。
每个时辰上四刻相当于现在的30分钟。
例如,子时(23:00-01:00)的上四刻是从23:00到23:30。
2. 下四刻:
指的是每个时辰的后四分之一时间。
每个时辰下四刻也相当于现在的30分钟。
以子时为例,下四刻是从23:30到01:00。
简单来说,上四刻和下四刻分别代表每个时辰的起始和结束的四分之一时间段。这种时间划分方式在古代中国非常常见,尤其在古代文学、历史记载、时间记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