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龄分析表的一般审计程序如下:
1. 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确定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审计要求,确定审计目标,如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
3. 选择样本: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账龄分析表样本进行审计。样本的选择应遵循随机性、代表性、关联性原则。
4. 审计程序:
a. 审查账龄分析表编制依据:审计人员应审查被审计单位编制账龄分析表所依据的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等资料,确保其真实、完整。
b. 核实账龄分析表数据:审计人员应通过核对原始凭证、会计账簿等资料,核实账龄分析表中的数据是否准确、完整。
c. 分析账龄分析表:审计人员应分析账龄分析表中的数据,关注异常情况,如账龄较长、坏账损失等,并进一步调查原因。
d. 审查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审计人员应审查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核实其与账龄分析表中的数据是否一致。
e. 评估坏账准备计提:审计人员应评估被审计单位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充分、合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
5. 编制审计报告: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改进建议。
6. 完成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后,将审计报告提交给被审计单位,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整改。
以上是一般审计程序,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