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散林巢无所栖”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武子去世后,他的儿子季孙意如继位。季孙意如继位后,他的兄弟季孙宿因为不满,联合其他大夫发动政变,驱逐了季孙意如。季孙意如逃亡在外,无处安身。
后来,季孙意如得到了卫国的庇护,但卫国国君卫献公也对季孙意如心怀不满。在一次宴会上,卫献公对季孙意如说:“鸟散林巢无所栖,你如今在卫国,是否也有无处安身之感?”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失势或失去依靠,四处漂泊无依无靠的境地。
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