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凯恩斯认为最有特色的货币需求动机是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从预期的未来资产价格变动中获利。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投机动机与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如费雪方程式中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有所不同。以下是凯恩斯对投机动机的详细解释:
1. 投机动机强调市场预期: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持有行为受到对未来经济状况和市场变化的预期影响。当人们预期某种资产(如股票、债券等)的价格将上涨时,他们可能会减少货币持有,增加对该资产的购买;反之,当预期价格将下跌时,他们可能会增加货币持有,减少对该资产的购买。
2. 投机动机与市场不确定性:凯恩斯指出,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人们难以准确预测资产价格变动。因此,持有货币可以作为一种“保险”,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资产价格波动。
3. 投机动机与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由于投机动机的存在,人们偏好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如货币。这种偏好被称为流动性偏好,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核心。
凯恩斯提出的投机动机强调市场预期、市场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偏好,是与其他货币需求动机相比最有特色的动机。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