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经历了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的重要转变。
初入仕途,杜甫在唐玄宗时期担任过一些官职,如左拾遗、右拾遗等。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多次触怒皇帝,导致官场失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杜甫对朝廷的失望愈发深重,他开始转向关注民间疾苦,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风格。
在走向人民的过程中,杜甫深入民间,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反映了贫苦百姓的生活困境。
杜甫的诗歌,不仅关注民间疾苦,还关注国家命运。在《登高》一诗中,他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北征》一诗中,他描绘了北方边疆的战事,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杜甫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的诗歌,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又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杜甫的诗作,成为后世传颂千古的佳作,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