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其顺序和别称如下:
1. 乡试 也称“秋闱”、“秋闱试”、“解试”、“解元试”等。这是科举的第一关,在每年秋季举行,主要选拔府、州、县的地方官员。
2. 会试 也称“春闱”、“春闱试”、“省试”、“省元试”等。这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的全国性考试,通常在次年春季举行,主要选拔中央官员。
3. 殿试 也称“殿试”、“御试”、“廷试”、“廷试”等。这是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选拔进入中央官府的高级官员。
4. 会元 是指会试中成绩最优秀的第一名。
5. 状元 是指殿试中成绩最优秀的第一名,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
6. 榜眼 是指殿试中成绩第二名的考生。
7. 探花 是指殿试中成绩第三名的考生。
8. 进士及第 指通过殿试的考生,获得进士称号。
9. 进士出身 是指通过进士及第后,获得的一种荣誉。
10. 举人 是指通过乡试的考生,获得的一种资格。
11. 秀才 是指通过县试(或州试)的考生,获得的一种资格,是参加乡试的先决条件。
这些别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上述内容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较为常见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