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是非”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原文如下: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礼》、《乐》曰《六艺》者,皆古圣贤之所为也。故曰《六艺》者,王教之典籍也。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曰《六艺》者,王教之典籍也。孔子曰:‘《书》者,政事也;《诗》者,中声也;《礼》者,体合也;《乐》者,乐也;《易》者,鬼神也;《春秋》者,义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理,是非之经,莫近于《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故《易》曰:‘失之者,其未失也。’《春秋》虽道诸君子之失,未尝不本诸身。《夫君人者,正其身而正化天下;纯其身而天下化之。’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翻译如下:
“学者所阅读的书籍极为广泛,但他们仍需从六艺中寻求信史。《诗》、《书》、《礼》、《乐》被称为《六艺》,都是古代圣贤所作。所以说,《六艺》是王教的经典。孔子说:‘一个人的性格,如果温柔敦厚,那就是《诗》的教育;如果通达事理,那就是《书》的教育;如果广博易良,那就是《乐》的教育;如果洁静精微,那就是《易》的教育;如果恭俭庄敬,那就是《礼》的教育;如果善于辞令,那就是《春秋》的教育。’所以说,《六艺》是王教的经典。孔子说:‘《书》是政事;《诗》是中正之声;《礼》是身体之合;《乐》是快乐;《易》是鬼神;《春秋》是义理。’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接近的了。《春秋》的文字成千上万,其中的内容数以千计。万物的道理,是非的准则,没有比《春秋》更接近的了。《春秋》中,弑君三十六起,亡国五十二个,诸侯逃亡不能保住国家的人,数不胜数。观察他们的原因,都是失去了根本。所以《易》说:‘失去的,是因为还没有失去。’《春秋》虽然记载了君子的失误,但从未不是从自身出发。《君人者,正其身而正化天下;纯其身而天下化之。’《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辨别嫌疑,明辨是非,确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保存亡国,延续绝世,补充废缺,是王道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