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语中,第二名常见的称呼有“榜眼”。
“榜眼”一词起源于北宋时期。殿试录取进士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榜”一般指张贴的录取名单,“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最初,第二、第三名都称为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后来,为了区分第二和第三名,才将第三名称为“探花”,而“榜眼”则专门用来称呼殿试第二名。
例如,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和史书中,都会用“榜眼”来指代科举考试中获得第二名的进士。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等级划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和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