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至1976年,英国经济模式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威尔逊时代”,因为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在这一时期内两次担任英国首相。以下是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模式变化的主要特点:
1. 国家干预主义加强:
威尔逊政府推行了更积极的国家干预政策,旨在通过国有化和福利措施来改善经济状况。
国有化浪潮中,许多关键行业如英国电信、英国铁路、英国电力公司等被收归国有。
2. 福利国家的发展:
工党政府扩大了社会福利计划,如国家健康服务(NHS)的完善和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福利国家的扩大导致了公共开支的增加。
3. 通货膨胀和“滞胀”:
尽管政府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增长,但这一时期英国经历了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放缓。
这种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状况被称为“滞胀”。
4. 货币主义的兴起:
1976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当选首相,她推崇的货币主义政策开始在英国实施。
货币主义强调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5. 去工业化: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英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面临严重的挑战,部分行业如煤炭和钢铁行业开始衰落。
这导致了去工业化和制造业的减少。
6. 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
英国在1973年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这一决定对英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加入EEC意味着英国必须适应新的贸易规则和市场。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模式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角色的重要转变,从自由放任逐渐转向更加积极的干预。然而,这种干预并未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反而导致了“滞胀”的出现,最终促成了撒切尔政府的上台和英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