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狼》一课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重点句型如下:
1. 通假字:
“狼”通“浪”,表示狼群。
“犬”通“狗”,表示狗。
2. 古今异义词:
“狼”古义:狼群;今义:狼这种动物。
“犬”古义:狗;今义:狗这种动物。
“得”古义:获得;今义:得到。
“之”古义:的;今义:的、之间等。
“矣”古义:了;今义:了、语气词等。
3. 一词多义:
“狼”作名词,表示狼这种动物;作动词,表示像狼一样。
“得”作动词,表示获得;作助词,表示了。
“之”作代词,表示狼;作助词,表示的。
4. 重点句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于是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也很狡猾,但是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树下,放下担子拿起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恶狠狠地盯着屠户。)
“狼终不得有尺寸之地。”(狼最终也没有得到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