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中关于四季和昼夜的划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四季划分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轴倾斜大约23.5度。这种倾斜导致了地球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1. 春季:一般在3月、4月和5月。北半球春分时(大约3月20日或21日),白天和黑夜几乎等长。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变短。
2. 夏季:一般在6月、7月和8月。北半球夏至时(大约6月21日或22日),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北的位置。
3. 秋季:一般在9月、10月和11月。北半球秋分时(大约9月22日或23日),白天和黑夜再次几乎等长。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
4. 冬季:一般在12月、1月和2月。北半球冬至时(大约12月21日或22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南的位置。
昼夜划分
昼夜的划分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1. 白天:太阳在地平线以上,地球的这一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称为白天。
2. 黑夜:太阳在地平线以下,地球的这一面没有直接接收到太阳辐射,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因此一天被划分为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四季的划分和昼夜的长短变化在不同纬度会有所不同,赤道附近几乎全年昼夜平分,而两极地区则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