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四刻”和“下四刻”是中国古代时间计算中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古代的时辰划分。
在中国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又细分为“刻”,一共有八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上四刻指的是一个时辰的前四刻,即从该时辰开始到该时辰的第四刻。例如,如果现在是子时(23:00-01:00),那么上四刻就是从23:00到00:45。
下四刻则是指一个时辰的后四刻,即从该时辰的第五刻到该时辰结束。继续上面的例子,子时的下四刻就是从00:45到01:00。
简单来说,上四刻和下四刻的区分就是在一个时辰内,前四刻为上四刻,后四刻为下四刻。这种划分方式便于古代人们根据时间进行日常活动或工作安排。